當家長、教培機構還沉浸在雙政策落地的余震中時,8月3日深夜,上海教委公布了實施細則:小學不考英語,期中考試、月考、聯考都取消了。
不久之前的7月24日,國辦正式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中明確要求:各地不再審批新的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嚴禁超前培訓,嚴禁占用節假日、休息日和寒暑假進行學科類培訓,嚴禁刊發校外培訓廣告。
校外學科培訓市場早已是萬億級體量,這次“雙減”政策的靴子落地,國家教育改革的決心已顯,促使這個萬億級市場向外分流。
“雙減”政策的落地執行增加了孩子們的可支配時間,行業認為從文旅的長遠發展看,“雙減”或許對文旅市場帶來長期利好,符合素質教育趨勢的親子游、研學旅行、營地教育的產品將會越發受市場青睞。
①
周邊親子游
“雙減”政策實施后,沒有校外學科培訓,孩子們平常的周末、寒暑假時間如何度過?他們的出游意愿是否會有大幅提升?
據同程旅行發布《中國居民家庭親子游消費報告2021》顯示,在疫情影響下,居民家庭的親子游消費行為及結構均發生了一些變化,國內游尤其是周邊游成為親子游的絕對主力。
在學校教育的完善和政策的配合下,家長的培養觀念也會逐步轉變,旅游成為親子互動中必備的元素。原本用來進行學科補習的周末,轉變為家長帶孩子去周邊的游樂場、森林公園、田園度假,城市周邊的親子游消費將會變得更高頻。
好的親子游產品需要同時滿足大人和孩子的需求,不能讓大人圍著孩子轉,失去了旅行樂趣,也不能忽略孩子探索體驗。作為集娛樂、教育、體驗、親情、休閑等于一體的親子游,只有常變常新的內容產品,體系化的各類戶外教程,寓教于樂讓孩子不斷有收獲,這樣家長才會有多次帶孩子前來的動力。
②
營地教育
在倡導發展美育教育的當下,營地教育的浪潮掀起,近幾年迎來高速發展期。
營地是沒有圍墻的學校,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延伸。孩子們參加營地教育,全新的、陌生的環境能給予他們變換思考方式與生活習慣的機會。
清遠英德黃花鎮觀音谷風景區打造的主題精品營地——璞營地
寶桑園始建于2001年,占地800畝,園區先后獲得“全國青少年農業科普教育基地”、“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科普教育基地”、“廣東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等稱號。2020年由怡境文旅改造運營,通過重新挖掘桑蠶文化,創新研學模式,對原先以觀光為主的桑蠶研學模式進行升級,以藝術融合手法對桑蠶的傳統農業文化與現代工業文化進行科普展覽,為親子家庭提供可玩樂、可學習、可參與的高品質營地教育。
桑園尋寶,團隊協作任務
這個夏天,寶桑園精心研發“自然研學夏令營”,以“純自然環境+探索型活動+成長型教學”的三大內容,全面提高孩子們的“三能五力”,活動受到了孩子和家長的高度認同,成為了珠三角營地教育的優秀代表。
寶桑園篝火之夜,狂歡派對
原來的營地教育大都是冬令營夏令營等長期班,如果雙減政策落地執行較好,一日營、兩日營的短期課程產品,未來將有很大的市場。城市周邊的營地可以抓住這政策利好,發力“周末教育’,把周末的營地教育產品做大做強。
③
研學旅行
寒暑假及節假日原本是校外培訓的黃金期,是家長雞娃的黃金期。現在去不了培訓班,家長則會寄希望于別的渠道“學到點什么”。
目前的研學市場做得越來越豐富,無論從旅游活動的組織上,還是學習內容的拓展上,形式多元具有吸引力。十幾天的活動,客觀上能起到托管的作用;孩子在玩的同時又能學到東西;再加上素質教育、綜合實踐課程等名目的加持,研學旅行對家長充滿說服力。

研學旅行是國家鼓勵和支持的素質教育方向之一,是一個朝陽行業。“雙減”后,會吸引一些其它領域的企業涌入研學旅行行業,新的市場主體和元素進來后,促使研學旅行與泛營地教育、泛素質教育的互動融合。

原來研學旅行行業運營者大多是旅游目的地、旅行社和小規模的基地營地與教育公司,而現在受雙減政策影響,未來或許會有更多有資本、有師資、有專業課程設置體系的教培機構涌入研學賽道,促使企業間產生良性競爭,加速推進其標準化,規范化,讓研學旅行行業更高質發展。
對于家長和孩子來說,如何度過有意義的寒暑假,如何利用周末和節假日開闊眼界,培養興趣愛好,提升綜合素養,始終是剛需。
雙減政策給文旅行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可能主要取決于各地落地政策時的執行力度與執行方式。對之前已布局周邊親子游、研學旅行、營地教育賽道內的從業者來說或許是個重大利好。
同時,文旅行業將面臨更多競爭者的加入,促使產品內容與形式得到進一步優化,帶動行業在產品的開發上下功夫,讓孩子和家長擁有更多選擇,促進市場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