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發現沒,用線段圖解決奧數應用題可能很簡單,但讓孩子分辨冬瓜和南瓜,他可能一頭霧水。在以分數定高下的背景下,孩子與生活、自然等很遙遠,長期的焦慮和壓力環境下,孩子的情緒、社交能力、抗逆力較弱,會造成孩子身心健康問題。
我國最新版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中指出:2020年我國青少年的平均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輕度抑郁檢出率為17.2%,重度抑郁為7.4%。網絡上總能看見一些孩子不堪重負選擇了斷生命的新聞,悲劇事件頻發讓人不由得感嘆并難以接受。
每一個家長都由從童年走過來,可一旦長大,就忘了自己曾經也是孩子,總是喜歡用大人的想法去理解和約束孩子。不問孩子到底想要什么,用一句為你好,擅自為孩子設計一個“理想童年”。
孩子天生擁有豐富的好奇心,但家長填鴨式的教育讓孩子被動接受,無法激發孩子的探索欲,孩子的內外世界無法統一。
水泥森林的城市化仿佛讓都市人都得了“近視眼”,關注眼前,崇尚高效,急功近利,受父母影響,孩子也被迫成為重壓下的受害者。有的孩子幼兒園時期已經已經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有的孩子小學四五年級就開始補習中學課程。近年熱門的編程向低齡化泛濫,其中小學生階段程度尤其嚴重,所有人的步伐越來越急。

@《小舍得》電視劇
面對升學壓力、孩子之間的比較,很多父母會開啟“雞娃”模式:寫不完的作業、上不完的培訓課,吃一口飯都覺得在浪費時間,讓孩子每天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在頻繁的壓力刺激之下,不少孩子的睡眠質量差,容易生病,老感覺腸胃不適,惡心、嘔吐等。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是全家的“小祖宗”,從小到大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除了學習啥也不用自己做。他人操辦一切的生活可能導致孩子沒有勞動或獨立做事的經歷,感受不到成就感和內心的喜悅,無法激發孩子的內動力。

為什么我們喜歡回憶童年?兒時爬過的樹,打鬧過的公園,披被單的過家家.....快樂的童年記憶就像寄存在腦海深處的一瓶“糖果”。每當我們遇到一些痛苦時,打開這瓶“糖果”,總能從回憶中得到許些安慰和治愈,支撐我們繼續走下去。
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怎么才能保護好他們的“糖果”。
不管是中國“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還是盧梭“讓兒童自然發展”的教育觀,以及杜威的“生長論自然教育”理念,無不強調以“世界為書,事物為師”的重要性。
“中午,孩子們吃完牛肉大餐,下午,孩子被帶到養牛的牧場割草喂牛。老師會提前讓孩子思考人和牛是什么關系?人為什么要吃牛肉?為什么牛的壽命本有二十幾年,但在牧場往往只能活幾年?”這些體驗,發生在日本Whole Earth自然學校的經典課程中。
臺灣道禾實驗學校的過夜登山課,不允許學生帶牙膏、洗面奶,任何包裝袋、衛生紙都得自己帶下山。老師會在登山的過程中解釋高山環境分解微生物少,垃圾長時間無法降解會造成山林污染。山上學到的環保知識,孩子會下意識地帶到日常生活,更加主動去關注垃圾回收、污水排放等生活問題。
孩子在探索中不斷擴展自己的發展區,提升自己的認知,學會如何學習、如何遷移知識、如何應對身邊發生的事。好的教育應該把科學、數學、地理等各類學科知識在生活和自然中得到體會和驗證,內外世界才能得到真正的統一,學習才會完整而深刻。

@璞美育的桑果實驗室
@璞美育的青少年夏令營
與其讓孩子做家長計劃的執行者,不如讓孩子做自己世界的探索者。
嘗試把世界當成一所沒有圍墻的學校,找到一個平衡點,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既能教育孩子,又能給孩子無拘無束的快樂童年。當孩子體驗到生活的美好,它才有教育意義,才是孩子的理想童年。